全部服务分类
  • 策划方案专区

  • 品牌建设专区

  • 搜索引擎专区

  • 信息流投放专区

  • 我要红人专区

  • 媒体发稿专区

  • 平台代运营专区

  • 增值服务专区

more

互联网大战将至,再次挑战认知边界

技术的进步有一个特点,就是:不会因为嘈杂的反对声而却步。马儿的意见不会影响汽车的出现。

眼下互联网领域又一场足以改变咱们生活的“搏杀”已经弓上弦刀出鞘了,那就是“支付大战”,今年开始电商领域的竞争应该会热闹很多。

各路大军集结完毕
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》第三条之规定: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,应当依据本办法规定取得《支付业务许可证》,成为支付机构。

这就是传说中的“支付牌照”。电商平台如果在没有支付牌照的情况下留存了商户结算的资金,并且自行开展了结算,将面临较大的法律风险。

然而从2015年起,央行基本停止了对支付牌照的发放。为了得到这张入场券,各大互联网头部企业开始“合并收购”。就是说:“上面”不发给我,我就看谁有,然后连他们公司一起买过来。

2016年,唯品会收购浙江贝付;同年美团收购钱袋宝;

2017年,滴滴收购一九付;

2020年1月,拼多多通过收购付费通;9月,字节跳动通过收购合众支付;携程收购上海国企东方汇融;11月,快手收购易联支付。

这场“收购大战”到今年(2021年)基本硝烟散尽。有了支付牌照之后,这些公司就都有了绕开支付宝、微信,自建支付渠道的资格。

拿到了牌照的互联网公司,开始筹备自家的支付工具,或者说“开始练兵”。

拼多多开放了“多多钱包”的测试入口。2020年9月的时候就已经确定成为2021年春晚独家红包互动合作伙伴。“

同时,字节跳动公司申请了“抖支付”的商标。

滴滴和美团不仅推出了“美团支付”、“滴滴支付”,而且还推出了类似于信用卡一样的金融服务“月付”。就是说用这两个APP打车、点外卖、住酒店等等,可以本月先由平台垫付,然后你到了下个月再还款。

“大战之缘起”

微信当年杀进这个领域只需面对支付宝,不过已经够难了。今天入局的这些电商,可是要同时面对支付宝和微信。他们哪来的自信,自己就有机会呢?

互联网公司入局支付,盯上的其实并不只是支付业务本身,而是金融业务这一整个板块“裂开了几道口子”让大家觉得有机可乘:

首先, 互联网金融今年受到的监管更加严格了,反垄断的措施也愈发严厉,这可能会让两巨头在商业扩张和打击竞争对手上有所收敛。

其次,数字人民币今年开始测试推广了,央行和不少互联网公司都展开了合作,包括京东、滴滴、B站、美团等等平台。

其中京东在双十二期间,已经开始给用户提供数字人民币服务,涉及的支付订单达到2万笔。这些迹象说明,数字货币可能会给支付市场的新玩家赋能,创造新机会。

最后, 美团、滴滴、抖音快手这些平台,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交易和合作生态。对餐饮商家、滴滴车主、抖音快手直播商家来说,如果要寻求贷款服务,与其往外看,不如选择各自平台的产品。

当然,这些都是推测和分析。这场新的支付战争能不能打起来、战果如何,我们还得拿数据说话。

拿滴滴支付举例,他们的用户数量现在是3000万,日交易额在百万级左右,这还没有达到微信或支付宝的零头。现在这个阶段新玩家距离撼动两巨头的地位差的还很远。

不过在2021年,笔者称为“中国金融元年”,大批海外成熟投资机构拿着真金白银进入中国寻找优质投资项目。

而像上面说过的那一堆公司,都是他们所在领域里响当当的头部企业。这些头部企业需要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,开发相关新的拓展项目,这又恰恰是投资机构最看好的项目。

注意,这里说的“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,开发相关新的拓展项目”重点在于“相关”。抖音做支付就是“相关”,如果他们和埃隆·马斯克学开始做火箭,那就是“不相关”。

如此一来,对于即将进入中国的那些投资机构来说,咱们家将是一个大到不可想象的市场;

对于国家来说,大量的定向投资也避免了海外资金成为只知道抓块钱的“游资”涌入A股,造成股市剧烈地非正常波动;

对于支付领域的新入局者来说,能从两个传统老大眼皮底下分一杯羹肯定是好事,说不准一下做大了呢。

渔翁之利

互联网公司每开启某某大战,普通老百姓感受到的结果,往往是优惠福利从天而降。

2018年美团、滴滴、饿了么三家外卖运营商在江苏无锡展开惨烈的“外卖大战”。

传说中,滴滴外卖下午茶20元减18元;美团随即放出20元减15元;饿了么一份价值32元的外卖计算,商家满减18元,加上滴滴首单优惠20元,还有餐盒与配送费8元,用户最终仅需支付2元。

事实上比这惊人得多,当时笔者就在无锡。通过一位“拼单狂魔”同事,一份由“一个披萨+一杯饮料+一块鸡排”的下午茶,仅需支付0.5元。

其实,从普通人的角度来说,我们看互联网巨头打仗,要么是抱着围观的心态错过红利,要么是抱着薅羊毛的心态捡好处。

不过,从结果来看,每次巨头打仗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更深远的影响,甚至是彻底打破旧的行为模式。说不好哪天在买早餐时,小店老板会问一句:一共3块,微信、支付宝,还是抖音?

又或者急需用钱,从唯品会做个小贷,也未可知。

当然麻烦也会有一些,各种新的APP、小程序什么的肯定又要占用大量手机内存了。

没赶上这班车,就要指责“”?

这一段要转画风了,注意及时切换思维。

说到这,肯定有人会说:又是技术发展!这种技术发展使不会使用它们的老人生活更不方便了。去年疫情严重的时候,很多地方需要扫“健康码”,不知道对老年人造成多大麻烦吗?互联网企业缺乏必要的社会公德。

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“技术的发展太快,道德没有跟上”。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只要看不惯什么,就甩锅给“道德”。那么,应该停滞发展等着道德跟上来吗?就算能跟上来就一定有用吗?

现在的“数字文明”是“商业文明”的进化版,再向前看一个时代是“工业时代”。而大多数人的价值观,还停留在更早期的“农耕文明”。

或许我们不是应该用农耕文明的道德,硬套在数字文明时代。而是建立起数字文明时代的“新道德”。

就拿“老幼”这个概念来说,农耕文明通过年龄区分“老幼”,数字文明是通过“认知边界”区分“老幼”。这个时代所谓的“老”指的是:你对新出现的事物,不再抱有好奇心。

二十来岁坚持不接触电子设备,就是“老了”;七老八十网店购物,玩直播就是年轻。无论怎样,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好。

不接触网络技术的结果,最多也就是获取到的所有消息都滞后而已,自己高兴就好。但是不用、不学,然后指责技术发展的行为算什么呢。

就像“扫码支付”这件事,之前闹出过有些地方不接收纸币事件。当时很多闲着没事的人摆出一副“势必和二维码斗争到底”的嘴脸到处折腾。

不知这些“有识之士”是否咨询过那些街边卖菜的小贩,对于那些论学历、知识都不高的人:花费一两天时间,学会使用二维码收款的损失大,还是隔三差五收张假币损失大。

技术发展自然是为了方便生活。如果有人因为个人原因不接受这种方便快捷,到底是自己的问题还是技术发展的问题呢?

诚然,“健康码”事件的解决方式是:《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》。该实施方案从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状态下对老年人的服务保障、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、便利老年人日常就医、便利老年人日常消费等7个方面提出有关措施。明确要求,各类日常生活场景,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。

但这只能说明商家“可以这样做”,但是并不代表他们有义务必须这样做。对于提供便捷技术的公司来说,接受新技术的人是客户,为什么要为“非客户”考虑?

就如同有的人严重晕车,那么他们选择不坐车就好了。但是非要站出来质问各大车企:为什么设计汽车时不考虑我们“晕车族”的感受?这个逻辑是不是有问题。

各位动辄就“唯道德论”者,长大些吧,错的不是这个时代“没有道德”。错的是你们非要用农耕时代价值观,硬塞进数字文明的那种偏执。

技术进化不可阻挡,强大的帝王都没做到过,键盘侠更不能怎么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