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台化业务模式不是互联网企业的专利,线下实体店做平台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,例如用户信任关系积累长久、体验场景更丰富、面对面的服务更有温度、服务人员时间更宽裕、服务可以更个性化等。
在笔者看来,医药零售企业要做到平台化思维,需要解决三个问题:
第一,变思维,从关注销售和利润,到关注用户体验和服务。
这是两种思想维度。如果我们开连锁、开药店,发心只是“唯物”(销售、利润)的,那么我们所有的企业战略、经营策略、销售策略、创新方法等就都是“唯物”的,每天只能放在“盯数”和“赚钱”上。
然而,历史不断地印证了这种思想的片面性,那些只顾赚钱的公司,往往最终“死”在消费者手上,因为这样的企业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和以人为本的经商信仰,表面上一时繁华,实则从内部员工到外部用户支持,没有一丝的服务精神。一旦面临政策变革或者竞争者“打击”,树倒猢狲散,不但禁不起大风大浪,甚至一点小小的危机,都会让纸片大厦一时间倾塌。
在《以奋斗者为本: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》中有这样几句话:“我们奋斗的目的,主观上是为自己,客观上是为国家、为人民。但主客观的统一确实是通过为客户服务来实现的,没有为客户服务,主客观都是空的”,“ 从企业活下去的根本来看,企业要有利润,但利润只能从客户那里来。
华为的生存本身是靠满足客户需求,提供客户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并获得合理的回报来支撑。员工是要给工资的,股东是要给回报的,天底下唯一给华为钱的,只有客户”。
可以说,企业发展需要资本积累,但资本只有“取之于民(用户),用之于民(用户)”才能生生不息。企业的长远一定依靠的是用户体验和服务。前几年,高德纳咨询公司对100多家企业、5000多位服务代表125000多位用户进行了一次客户体验调查,研究结果显示:用户服务更容易导致客户不忠诚。
当一位店员去说服一位潜在用户购买药品或者其他产品时,这是一个从认知、认同到认购的过程,其销售体验是把陌生人转变为用户,从接触潜在用户,信任店员专业度,到接受产品和购买产品,客户经历了从0到1的演变。
如果这种全程的体验和服务是良好的、专业的,那么就会得到用户的心智,并可以利用各种方式锁住客户,提供持续性的服务。
反之,用户体验和服务是糟糕的,带有欺骗性、诱导性的,那么在这个去智商税、用户越来越精明的时代,即使你拿到顾客的信息,并让顾客成了你的会员,那么也终将是一个死户。
第二,找同伴,让外部专业的人、专业的团队,依托自己的店面优势来做专业的事,放眼长期合作共赢,避免短期思维,并且科学看待容错、富有耐心。
任正非在2017年1月17日华为消费者BG年度大会上就讲到这么一段话:消费者业务的应用数百万个,其实我们根本就开发不了,那就向社会买最好的。如果最好的被苹果垄断了,我们向第二好的买。
我们不能组合一些烂应用来拼烂网,如何与苹果竞争呢?我们要关注的是最佳用户体验,组合世界最优质的供应商,结成战略合作伙伴,才有可能去竞争。
电子商品如此,医药零售业依然如此。今天就是一个海纳百川但又殊途同归的时代,逃避再也无法扭转现实的乾坤袋。
我们无法继续传统化的“建城墙”、“烧防火带”去明哲保身, 也无法像陈元靓《事林广记警世格言》中写到的那句,“各人自扫门前雪,休管他人瓦上霜”,自己管好自己便可以了。这个时代正在倒逼零售人学会取长补短、借力发力、互助共赢的合作。
第三,调机制,从支持生态的角度重塑质管、采购、运营、绩效等管理模块,打破现有的陈旧体系。
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这点非常重要。企业兴衰成败是一个系统工程,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自身的内部优化机制 ,并且可以有效作用于用户服务和体验。
这里举一个美国著名零售企业好市多的案例。Costco从1983年开业,比竞争对手沃尔玛还要晚出生20年,但它单店销售达到1.7亿美元/年,坪效超过了1.2万美元/平方米/年,人效超过50万美元/人/年,同店增速保持在5%+的水平,库存变现天数仅35天。
这个靠卖会员、为顾客提供最高性价比的零售企业,已经成为成为美国第二大超市。这其中成功的原因有很多,包括强大的供应链和渠道链;精选SKU,大件出售提升周转率;完善货物运输流程,储销一体降低运营成本;建立完整的会员体系;提供自有品牌,增强用户粘性等。
综合来看,Costco通过目的性的机制调整,完美地实现了自身的商业模式:为顾客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商品和优质的购物体验,吸引消费者成为会员并支付会费,丰厚的会员收入再为公司持续低价销售提供了支持,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。
可见,好的、革新的内部机制不但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,抬高壁垒,也在为会员服务和体验搭建稳固基础。